教育部学生辅导资讯网PDF
栏目:火狐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5
 火狐电竞火狐电竞教育部 大專校院學生自我傷害防治輔導案例彙編 委託機關:教育部 執行機關: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計畫主持人: 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林綺雲 院長 中 104年 作者簡介 石雅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財政稅務系副教授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曾光佩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 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股長 劉翠芬 學歷:私立東吳大學社會

  火狐电竞火狐电竞教育部 大專校院學生自我傷害防治輔導案例彙編 委託機關:教育部 執行機關: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計畫主持人:   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林綺雲 院長 中     104年 作者簡介 石雅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財政稅務系副教授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曾光佩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 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股長 劉翠芬 學歷: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聖約翰科技大學諮商輔導組組長、聖約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 中心兼任講師、北二區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工作小組委員、新北 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監事、教育部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專業 人才庫 吳怡萱 學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Fresno 分校學校諮商輔導碩士 現任:致理技術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教育部北二區大專校院輔諮中心工作小組委員 致理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陳斐娟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諮商輔 導中心主任、教育部第六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委託 設立中區大專校院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召集人、諮商心理師 林綺雲 學歷: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     目錄   作者 篇名 重點摘要 頁碼 一 石雅惠 媒體殺了大學生?! 一、媒體報導大學生所涉及的法律事件或自 我傷害案例應有之專業倫理 二、校園性別議題與事件的調查與輔導機制 三、提升大學教師辨識高危險群學生的知能 4 與敏感度 四、延遲畢業個案的輔導策略 五、學校與媒體關係的省思 二 曾光佩 環境防制消弭安靜 一、關心青春期自我認同發展之評估與協助 孩子心中的不平靜 二、重視校園環境安全檢查與危險預防 三、生命教育的培養注重與生活經驗的結合 8 四、同儕協助機制的深耕以提升自助與助人 之效能 三 曾光佩 創造親情網絡與親 一、重視個人-不同系統間親密關係平衡的 密愛情的雙贏 諮商技巧 二、對於創傷生存者需提供生活調適與身心 輔導 14 三、加強親職面對青少年親密關係之技巧 四、助人者應首重自我調適,才能做好助人 工作 四 劉翠芬 星光下的安全堡壘 一、重視面臨關係失落學生可能的心理危機 二、重視進修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壓力調適 能力 三、如何與有心理危機當事人的溝通並評估 20 自殺風險 四、專業人員面對心理危機當事人的輔導策 略 五 劉翠芬 我「思」故我在,樂 一、學校協助精神疾病學生的措施 活校園! 二、認識校園常見與自殺相關的精神疾病特 徵 28 三、校園常見精神疾病的輔導策略 四、認識自殺者的困境以及壓力、精神疾病 與自殺之關聯 六 吳怡萱 四海一家,化解思鄉 一、境外學生的相關輔導機制與法規制度議 情愁 題 二、面對抗拒就醫個案的輔導策略 36 三、面對有語言文化隔閡的境外學生輔導策 略 四、大學國際學生文化適應學習理論 七 吳怡萱 相鄰未必曾相識 一、針對特殊族群學生進行憂鬱篩檢 二、活化校園危機輔導處遇機制 三、網路沉迷防治輔導 41 四、個案資訊保密的限制與告知的義務 五、個案輔導安全網絡建置 八 陳斐娟 千鈞一髮 ,如何搶 一、學生自殺事件之危機處理程與模擬演練 46     作者 篇名 重點摘要 頁碼 救? 二、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內涵 三、澄清「自殺的迷思」 四、以「自殺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殺風險之 評估 九 林綺雲 與家長建 立夥伴關 一、休學、復學、轉學或退學學生的調適 係一起面對休學、復 二、學校對學生學習輔導的重要性 學、轉學或退學學生 三、建立學校與家長的夥伴合作關係 54 的轉變 四、教育、輔導與治療三管齊下,共同編織 校園學生自我傷害的防護網。 十 林綺雲 建立校園學生自我 一、學生自我傷害事件是校園危機事件之一 傷害防治的處理流 二、針對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發展實施計畫 59 程 三、建立學生自我傷害事件處理流程以及不 同階段之團隊合作模式 參考資料 67       媒體殺了大學生?! 石雅惠 一、案例 一位年約27歲半工半讀的大四男生,曾經積欠龐大的卡債,他在課後以兼家 教的方式打工賺取學費,也在父親的協助下還清卡債,就在他似乎重新建立生活 的常軌時,卻發生在公共場合涉嫌強吻國中女生的事件,這宗性騷擾疑雲引起媒 體大肆報導,部分平面媒體於知悉事件後,更立即批露由監視錄影取得的犯案過 程翻拍照片,待案件進入起訴階段,更有媒體以聳動的標題配上圖片大幅報導, 除了預測當事人將面臨很重的刑期,甚至把他的名字都公布出來,再加上電子媒 體跟進報導輪番轟炸,最後令人遺憾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在遭到檢方依加重強制猥褻罪起訴後,這位就讀大學最後一年的27歲年輕 人,等不到完成學業戴上方帽,被發現在學校附近的租屋處上吊自殺了。根據檢 警的研判,死者疑似因案件被起訴加上有媒體將其姓名及犯案當時的監視錄影畫 面公布,造成他內心羞愧而尋短致死。 二、案例分析 這個大學生自殺的案例,突顯出幾個值得重視的議題: (一)媒體對於大學生所涉及的法律事件,報導時如果未能自律約束,以致暴露 太多當事人的個人資料,造成當事人承受過重的輿論壓力而有自我傷害 的意圖或行動時,媒體應如何平衡其 報導責任與業界競爭並避免淪為催 化殺人的幫兇! (二)就學期限高於同儕太多的超齡大學生,又合併有其他生活適應議題,例如 本例中的卡債,加上爆發急性壓力事件,如: 疑似性騷擾被調查,媒體的 報導是否形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自殺行動中的扣扳機事件! (三)學生涉及性別議題事件時,學校應如何給予學生適度的教育、輔導與協助, 以避免此案例中衍生的悲劇! 三、學校可以協助或預防之道 (一)辨識高危險群學生:就本案例而言,在憾事發生後,回頭檢視個案的遭遇 與情境,似乎讓人不得不有諸多感慨,個案長期面對多重生活適應議題, 又似未能真正積極有效因應,以至積重難返終至採取無法挽救的手段結 束生命,如果學校有機會更早發現且適時給予關懷協助,或許可以給予這 位校園淪落客及時的援助;因此,落實大學導師制度,並充實心理諮商專 業人力,應是重要而迫切的雙管齊下,同時全面提升大學教師辨識高危險 群學生的知能與敏感度,也是刻不容緩的。 (二)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 1.「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公布 施行後,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的疑似行為人與疑似被害人其 中一方為學生,另一方為學校校長、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者,即 屬適用。本案例屬跨校事件殆無疑義,疑似行為人屬成年人且在公共 場所犯案,以致本案在疑似被害人提出申請調查前,即已曝光為媒體 事件,再加上進入法律程序,除最後個案自殺身亡引起重視外,具有 學生身分的成年人所觸及的法律責任與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     事件的協助機制,實在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2.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精神有保護校園弱勢學生對抗師長強勢不當騷 擾的原意,故對於性騷擾事件的申訴採取申請調查或檢舉調查的設 計,惟案例中兩造雙方均為學生,且跨校、不同年齡、不同學制,則 援引適切法律以充分保障被行為人與行為人的權益,並給予適切的關 懷、協助與輔導,以不失教育輔導之天職。 四、個案的輔導策略 (一)面對性別事件個案的輔導策略: 1. 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跨校發生時,事件管轄權在疑似 行為人就讀學校,調查小組中具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專 業素養之專家學者之人數比例於學校應占成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且 調查小組成員應有疑似被害為人學校代表。 2. 對於事件處理,調查人員與輔導人員不得由同1人擔任,以避免角色衝突。 對於疑似行為人的輔導,以本案之性騷擾情節為例,疑似行為人在公共場合 強吻國中女生,由於國中生年齡一般介於13-15歲,屬於未成年階段,應使 疑似行為人充分了解自己可能面對的法律責任,然而輔導過程亦在於給予當 事人被同理了解的機會,正視個人的偏差行為與其對疑似被害人所造成的困 擾與痛苦,最後能負起責任,面對法律懲處、學校的教育輔導或諮商醫療處 遇。 3.對於疑似被害人的輔導,以陪伴關懷為主,同理其反應與擔心,建立 支持性關係,掌握立即性需求,關注情緒的宣洩與引導,以及對調查 或司法程序的說明、陪伴與協助。疑似被害人可能對於調查過程必須 被清楚詢問事件經過而感到不安或困擾,輔導人員除接納安撫其情緒 外,亦可藉由幫助當事人釐清輔導與調查人員職責之差異處,來因應 調查程序,此亦前述調查與輔導人員不宜由同1 人擔任之主要考量。 (二)面對媒體事件個案的輔導策略: 1.遇到校園自我傷害事件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時,學校應設有單一發言人 與媒體保持連繫,一方面適度提供媒體須要的報導資訊,以免各種臆 測的言論瀰漫校園;另方面亦保護校園裡師生,免於在未準備的情況 下,面臨媒體逼問而不知所措。 2.對於性別事件的相關當事人,若在媒體密集關注時,學校宜提供密集 的陪伴關懷,包括面對媒體的緊迫盯人,尤其當事人如果是學生,學 校宜扮演媒體與當事人間的緩衝,減少尚無充分社會經驗的校園學生 直接面對媒體的衝擊,並提供確實可靠的資訊以降低媒體捕風追影的 熱潮。 (三)面對延遲畢業個案的輔導策略:本案例中的個案因為經濟問題、課業問題 而延遲畢業,年齡較校園裡其他學生高出甚多,極可能人際網絡相當疏離 隔閡,學校對於延遲畢業的學生大多均列為系主任輔導的學生,有些學校 則是併入應屆畢業班,然而不論是系主任或應屆畢業班導師,對於這些景 況特殊的學生而言,都不易融入班級,導師或許可於學期初優先個別訪談 這些學生,了解他們的個別需求,必要時,並宜會同學校諮商輔導單位, 列為長期追蹤關懷的個案。     五、理論知識 自殺事件往往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為求時效媒體常常跑在各權責單位 之前,無所不用其極的蒐集訊息資料,若未經審慎評估即行發布,往往衍生無法 收拾的後果,本文所舉的案例即為其一,我們試著來思考幾個重要的問題。 (一)媒體取得當事人於公共場所留下的監視錄影之合法性與適當性? 鄧煜祥在司法新聲48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從隱私權保障之觀點論 鄰里監視器之合憲性-美國法之借鏡》中指出,世界各國大手筆架設監視 器,背後共同的信念是:監視器 24小時全都錄的功能,是維護治安、打 擊犯罪的萬靈丹。(頁 56)但他從隱私權保障的觀點出發,呼籲應詳細規 定影帶之保存、觀看與銷毀(頁 59),以防止影帶遭到誤用或濫用。 (二)媒體報導自殺事件應有哪些自律原則? 2005年資深演藝人員倪敏然自殺事件連續多日成為新聞焦點,當時 新聞局強調應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媒體報導自殺案件的 7項準則為 基礎:1.不應報導自殺方法細節;2.不要將自殺者再現英雄化;3.避免 簡化自殺因素;4)媒體應同時介紹諮詢網站和電話;5.不要將自殺新聞 炒作太聳動;6.不可將自殺描寫成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7.報導應考慮 會不會對家人或倖存者造成傷害。 (三)學校在媒體事件中如何開展個案工作? 本案例中個案的年齡高於一般大四生,推估可能是延畢或休復學生, 其校園人際關係應是相對疏離的,若加上修課時數少、在外租屋獨居…… 等因素,學校事先給予預防性輔導措施的機率不高,而因為在公共場所發 生疑似性騷擾行為後,迅速為媒體密集報導,更壓縮學校可以介入處理與 關懷的時間,故學校除宜建立因應媒體的公開管道之外,也要爭取時間展 開危機個案處理。 六、結論 性別平等教育法公布以來,主管機關落實宣導,讓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 霸凌事件的疑似被害人,勇於申請調查,而國內媒體的發達,不論是傳統的報章 雜誌,或日夜播放的電視新聞,甚至各式各樣新興的網路媒體,無時無刻不在交 換海量的訊息;二者的交會碰撞,使本案例令人遺憾地發生了。 當中,我們學到的功課,涵蓋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與輔導、 媒體專業倫理與自律、自殺防治與生命教育……等議題,實在是彌足珍貴。 七、案例延伸省思之議題 (一)關於學校與媒體的關係: 基於商業競爭,媒體對校園相關新聞所感興趣的,大多以學校的負面 消息為主,所以學校應有公關人員或指定媒體事件公開發言人,以擅用媒 體力量積極建立雙方正向互動、化解學校危機,林志成(民 88)研究中提 及幾項正確的做法:1.當危機來臨時,公關人員可順利的將可靠的消息送 交媒體發出,並更正新聞錯誤訊息。2.發言前要先準備好充分的資料,使 相關人員能有同情性的了解,並設法將負面新聞轉為正面消息,或是沖淡 負面消息。3.不論消息是壞或是好,應讓各家新聞媒體都得到消息,所以 應該主動聯絡記者說明學校立場,影響新聞走向。4.擅用新聞發布技巧,     也就是發言人可以透過良好的口語技巧和溝通手腕,巧妙化解危機。5.發 言人應儘量保持溫和的表情,化被動為主動,其次應讓媒體感受到學校主 動積極,掌握問題。6.發言時一定要把握重點,擅用比喻來解釋重要的統 計數字,若無話可說或不便說,也應說明原因。 (二)對媒體自律的呼籲: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針對媒體如何報導自殺案件,提出 7點守 則,希望媒體能夠依此自律,回歸專業與尊嚴,善盡護持生命的良知,以 下再進一步具體說明:1.負責的報導,不應報導自殺方法細節。例如上吊 縊死者,請不要再對著大樹或懸樑拍攝。2.不要將自殺者再現為英雄化, 會更容易鼓勵他人嚮往和模仿。不可 對該自殺行為與自殺者與以過度同 情、肯定與頌揚。3.避免簡化自殺因素,自殺是很複雜的動機和行為,不 應被簡化;將自殺死因單面化,容易強化單一原因,形成暗示作用。4.媒 體應介紹諮詢網站,提供諮詢電話,應提供心理衛生教育與專業服務的資 訊。並且,藉此提醒家人親友如何提高警覺,並表達關心,以減少悲劇發 生。5.不要將自殺新聞炒作得太聳動,煽情、誇大及鉅細靡遺;媒體不可 扮演審判者的角色,甚至責難相關人;或者附會靈異說法,脫離理性正面 的人生價值。6.不可把自殺描寫成為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或1項達成個 人目標的有效方式。7.報導應考慮會不會對家人和倖存者造成傷害。如果 將自殺原因再歸咎於其他人,或加深其他親友的傷痛,顯然會形成二次傷 害。 (三)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六要」與「六不要」: NOW《今日新聞網》記者王鼎鈞(2012) 同樣引用 WHO 的建 議,主張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原則有「六要」與「六不」 。「六不」包括:不 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 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不要過度責備。「六要」則是: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只報導 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 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 訊徵兆。 例如該則報導文末即加註以下訊息: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 123 步驟- 1 問 2應 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環境防制消弭安靜孩子心中的不平靜 曾光佩 一、案例 小明是個非常普通,在校不是很受朋友重視,在學業表現上也不是個搶眼的 孩子,但是他也不是個會令學校老師頭疼注意的孩子,每天的上學對他來說,只 是要讓他完成和所有同年齡的孩子一樣的例行性責任而已;這樣沒有感覺的內心 世界對於大人們來說,只是屬於青少年蛻變過程中的強說愁,並沒有得到任何人 的關注。日復一日無聊的制式生活讓小明也不知道未來可以何去何從,或是有什 麼事是讓自己可以一鳴驚人,或是讓生活可以有些漣漪。小明有1 天終於發現 了,就在離教室不遠的窗臺前幾天有些不同,學校為了美化校園,因而在每層樓 教室外的女兒牆做花臺建置,故在女兒牆內側加裝了花臺。這個新增的花臺看起 來似乎可以讓小明一腳就跨上去,小明心想,不知道站在上面是不是比較不一 樣,心裡的那種枯躁無味的感覺是不是可以有所不同,如果可以從上面一躍而 下,生活裡的無聊與厭煩是不是就可以消失……。 二、案例分析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認同歷程尚在發展之中,因而對於生命價值的了解與定位也 有著模糊。再者,對於內在因自我認同混淆而長期存在的無意義或是無望感,在有 朝一日形成強烈的內心衝動時,非常有可能在衝突當下的一瞬間藉由外在具危險的 地理環境執行自我傷害的行為。同時,小明內心的困難是普遍的發展性議題,若非 主動求助是很難被師長發現。因此,透過本案例,省思以下議題將有助於延伸是類 個案的處遇角度。 (一)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自我認同發展階段該如何早期協助與進行預防,而非 等到青少年因長期的內在空虛感與無望感無處排解而以自殺行為來突破 目前所遭遇的不確定感,以逃脫困頓的情緒? (二)當無可避免持續存在,且未被察覺的自殺意念形成一股體內的衝動時, 如何經由加強環境防制,來避免自殺行為的完成?     三、學校可以預防之道 (一)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六要」與「六不要」: 行政資源協助與預防:校園環境安全檢查與危險預防校園環境中暗 藏安全死角,故以增加可視性之監控、可及性之預防,及設備性之防止 三方向來增加環境安全(張紘聞,2002)。 1.可視性之監控:利用視覺或監視器達到監控之效果。如,頂樓加裝監視 設備及警示器,樓層走廊加裝監視設備。 頂樓安全門加裝監視門禁管制 校園大樓制高點置有警示燈 2.可及性之預防:導入人潮或活動預防自殺行為之產 生。如,增進校園空 間視覺開放通透性,與善用校園易成 為死角之場所做各式活動或有定 時巡守,以增加人潮或是監測。 增加視覺可及性與通透性 3.設備性之防止:增設設備阻擋或製造自殺之困難。如,增高女兒牆高度 以避免墜下,或是高處處所之管制、防墜安全網。 挑空區設有安全防護網 女兒牆加裝隱形鐵絲     (二)面對無可避免發生的自殺行為後之危機專業處理: 1.啟動校園緊急事件處理流程,依處理流程之分工組別職司業務。 2. 校外因應: (1)置有對外說明窗口(含媒體因應)與緊急事件專責人員:說明重點 在於學校目前處理進度與未來提供之協助。 (2) 進行自殺事件通報。 (3) 致學生家長信件說明,但仍要電話聯絡,以請家長協助評估學生 受衝擊之程度與影響。 3. 校內處理: (1) 校內說明:可採書面與集合式方式說明,說明重點在於學校目前 處理進度與未來提供之協助,並提供師生自我關照警訊與求助資 訊,及避免私下討論或對外發表說明,以降低事件渲染之二度傷 害。 (2) 危機服務: 離事故地點較近或可看到事故地點的特殊班級可派專業人員 進入陪伴,並對師生進行心理危機評估。 針對與案主有關之班級、社團……等師生進行初步悲傷輔導、 目睹師生之個別與團體輔導。 若涉及自殺死亡事件,則應再加 以象徵性告別式……等活動, 以協助受創者與創傷事件的心理完成。 (3)資源連結:引進駐區心理資源與輔諮中心支援,提供每位師生求 助宣導資源及悲傷歷程說明單張。 四、個案的輔導策略 (一)促進自我認同發展與強化生命教育培養: 1.促進自我認同發展:藉由各科別課程規劃與社團活動促發孩子探索對自 我意象(self image)各面向的了解,並由分組活動中的互動回饋讓孩子 印證他人對自我的看法與自我認知間的落差,透過支持性環境中對自我 意象落差的調整,以促進青少年對自我認同的發展。 2.強化生命教育培養:生命與死亡是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對於生活歷練 尚不充分的青少年而言,如何利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會遇到的挫 折事件(如,人際衝突、課業困擾、寵物或親人離別……)做為生命教育 的課題,較易讓青少年感受到生命的熱情所在。 (二)建置同儕協助機制:在青少年尋求認同的過程中,同儕往往提供了最好 的支持力量,且在提供他人支持或協助的同時,青少年自己也無形中增 加了對自我的了解與自信的提升;因此建置與促成同儕協助團體,在這 樣的小團體中,讓青少年由學習協助他人的過程中增加自己對不同類型 事件的解決能力,提升自我效能與自我意象,並提高同儕間高危徵兆被 曝露的機會,以即早讓專業輔導有介入的時間與空間。 (三)認同發展是 1個過程:協助者或是師長很多時候因為太急於協助孩子脫 離有困擾的現狀,或是因為危機事件催促的壓力,而忘記適度的等待-     因為,任何歷程的發展是需要時間、需要試誤及練習的,尤其是望子成 龍成鳳的親師更是容易掉入期待的陷阱,並造成期待落空的挫折,進一 步讓陷於困擾的青少年以為目前追尋認同是不恰當或是困難的,因而延 遲或混淆青少年自我價值的建立。因此,身為協助者的師長千萬要能時 時提醒自己與處於困境的青少年,勇敢地運用這段青春時間去嘗試與練 習,不害怕與人共同討論,以確認自我追求的目標與價值。 五、理論知識 (一)青少年認同發展: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是當代提出人格發展論的重要大師, 其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生共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 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 期以及成年晚期。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 展歷程,每個歷程均有該階段歷程須面對的獨特發展任務,前一階段解決 發展任務的結果將會影響下一階段解 決的能力及個體因需在環境滿足的 期待,與社會要求規範兩者間取得平衡,使得個體產生心理社會危機,並 進一步導致社會性關係的改變,也就是說,艾瑞克森的理論雖由個體心理 發展出發,但卻兼具有社會性學習及重要關係互動的角度;惟有個體針對 階段發展任務的挑戰中產生或建構出各種關係的新行為後,個體的心理社 會危機才能化為轉機,並有助於下一階段發展任務的解決。 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對於青少年期(1 2-18 歲)的主要發 展任務與心理社會危機就是要「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與角色混淆 (role confusion)」;在此階段的青少年不斷地藉由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 去印證或是找尋「我是誰?」、「什麼才是自己要的?」,及關心「他人眼 中的自己」和「自己覺得自己是誰」是否符合一致。然而,青少年在追尋 自我角色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很多不確定性,並產生不可控制感,進而 使青少年在認同過程中出現「角色混淆」的危機,不但沒有辦法找到自己 的目標和獨特性,反而會有強烈的失落感、絕望、矛盾,甚至會對所認同 之價值觀和人生方向感到茫然,導至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尚存意義……等 精神健康問題,及出現一些自傷傷人、或吸毒逃避,以避免令人窒息的空 虛感。 因此,若要協助青少年走過追尋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則協助者必須 抱持著 接納青少年用不同於師長當年的網路文化、手機文化及 PUB 文化 來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而不要因對新新文化的不 熟悉與排斥而扼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以及尊重 青少年的獨立過程, 師長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 「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 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若遇到不願訴說困擾的孩子,則以主動與細膩的 方式詮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 (二)環境防制與自殺的關聯性:     依據衛生福利部年度公布的自殺死亡者 之自殺方式顯示,臺北市於 民國 82 年高處跳下之自殺死亡人數為 6 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 10 萬人 口 0.22人,佔同年度自殺死亡人數的4.26%,然而到了民國 91年,臺北 市高處跳下之自殺死亡人數達到54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05 人,佔同年度自殺死亡人數的 16.62%,且在最新公布的臺北市 101 年度 高處跳下之自殺死亡人數則為 71 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 10 萬人口 2.67 人,佔同年度自殺死亡人數的 21.32%;由此可見,在此20年間,本市高 處跳下之自殺死亡人數不斷升高,且高處跳下自殺死亡率亦較 20年前上 升 1113.64%,較10年前上升30.24%,且為臺北市第三高之致命自殺死亡 方式。 依據研究顯示,高樓密集的國家或城市跳樓自殺率明顯較高(e.g.: 香港、新加坡、臺灣) ;在國外,紐約州內不同郡的高樓比率與跳樓自殺 率正相關(Marzuk et al, 1992),反觀國內亦有一致性的研究發現,全國 各縣市6樓以上之建築樓層比率與跳樓自殺率正相關(Lin and Lu, 2006)。 然而,國內外研究結果亦顯示,限制自殺物質或自殺方式之環境預防為最 有效之防治策略(J. John Mann et al,2005);環境防制提供了自殺企圖 者自殺衝動在時間上的延緩性與空間上的困難執行程度,因而降低自殺企 圖者自殺完成的可能性。因此,限制致命性工具的取得與可近性將可有效 降低自殺行為的發生,並進而降低自殺死亡率。 六、結論 青春期孩子處於自我認同發展與生命價值定位模糊的階段,在現今教育體制 與社會環境下,即早由日常教育中協助青少年對於內在自我認同與生命價值定位 有明確的意義感是很重要的。否則,內在概念徬徨無助的青少年有朝一日因長期 挫折所累積的無望感形成強烈的負向衝動時,就會有可能在衝突的一瞬間藉由外 在具危險的地理環境執行自我傷害的行為。不過,對於無法預期的少數內在概念 混亂的青少年,建置安全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校園意外事故的預防,與降低學生因 衝動性高而產生的自我傷害行為完成的可能性。 七、案例延伸省思之議題 (一) 不出聲的孩子就是沒有困擾的孩子! 基於輔導資源的有限性,校方對於輔導工作的規劃只能做重點辦理, 因此,對於未有明顯心理困擾徵兆的學子就可能會有所疏忽。此時若能加 強導師或是認輔老師的敏感度與初級輔導知能,就能增加對孩子的觀察與 照顧的人力資源,而同儕間的協助力量更是不容小覷。再者,適時給沉默 或是不擅表達的孩子有發表想法的機會,讓週遭師長可以藉由平日相處或 是課堂發表來發現寡言背後是否有不尋常的想法或言行,也是可以嘗試的 方式。 (二)環境防制並非只為防範自殺,而是為了整體校園安全: 校園執行建物安全檢視除可有效防制衝動性自殺行為外,對於校園 意外事件亦有相對的成效。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及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共同出版「建築物防墜安全宣導手冊」(2013),     手冊中列舉建築物的防墜要點與建議做法,並可依附錄項目逐項進行安全 管理檢測,使閱讀者不僅可用來檢視建築物的安全性,並可參考手冊中的 改善建議,適時加強防墜措施,使校園建物更安全。     創造親情網絡與親密愛情的雙贏 曾光佩 一、案例 倩倩和大偉是學校同學非常羨慕的神仙眷侶,但是因為雙方家長擔心在唸書 期間會因為談戀愛而影響到課業表現,因此一直用各式方式與管道希望兩個人可 以暫停交往。另一方面,倩倩與大偉也因為顧及家人感受而陷於天人交戰中,然 而,就在此時,倩倩發現自己懷孕了,突如其來的新生命讓倩倩與大偉慌了,也 讓他們感受到目前的難題已不僅是兩個人的交往而已,還有更多生活現實面關卡 的困難在等著他們。在親情、愛情、課業、人生規劃……等多方考量的壓力下, 倩倩與大偉不想放棄長久以來經營的兩人幸福世界,也讓他們不由得在想,是不 是就讓他們的愛情停在最美的一刻就好了,他們甚至已經計畫好一起出遊,想為 他們的人生做最後的紀念,期待讓一家三口在另外的世界重新開始,而不想要面 對現在所遇到的現實關卡與摯親好友可能會對他們的非難……。然而,出於衝動 下的決定卻讓他們面對更困難的現實,倩倩身亡而大偉獨活,這樣的結果讓大偉 覺得自己更應該隨著倩倩母子一起走的……。 二、案例分析 面對系統中各種不同角色所交織的親密關係與相對責任在在使人難以面面顧 全,然而選擇面對與處理時,其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許多人在面對這難解 與交織的親密網絡中選擇離開、逃脫或是被動不參與,惟恐任何決定後需面對的 是難以負荷的沉重責任。然而,原想逃脫的結果卻再一次地逼使逃避者面對更艱 困的處境,且進一步造成心理上的困境。 倩倩與大偉雖然成功地發展了愛情親密需求,但因原生家庭成員對處理愛情 事件的不同觀點而有感到挫折與無措,甚至當有新生命報到時,讓小情侶感受到 需要立即面對處理危機的壓力,讓兩人困境無可遁形。在多重壓力下,積極應對 解決困境成為現階段無法承擔之負荷與遙不可及的目標,因此逃離解決而至現狀 中的美好成為最好的壓力因應方式,甚至想以死亡後的未來世界來延續美好。當 天人永隔後,無法挽回的死亡讓同歷死亡之旅的生存者有了濃重的罪惡感,加重 想共赴死亡的作為。 在倩倩與大偉的愛情留下缺撼的同時,歷經整個過程中想要協助這對情侶的 師長心中,更是有難以承受之重!嚴密的檢討與專業的檢視,卻都已經挽不回逝 去的年輕生命,也讓專業協助者產生自我專業的質疑。 三、 學校可以協助或預防之道 (一) 系統觀處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學校的輔導模式以針對學生的個別諮商 最常見,惟親密關係的處理往往牽涉到不只一個的次系統,因此,不管 諮商參與對象涵蓋的是個人、同儕、情侶或家族,諮商的討論面向都應 思考到個人-情侶(親密關係主軸)-環境(家族、同儕、學校)三層次,才 能全面性照看複雜的系統拉扯。 1.個人層次:處遇的重點在於個人 「親密-自主」發展階段的成熟度探討, 藉由檢視案主對親密關係的價值觀、情緒與因應行為,及問題解決能 力……等討論,也應包含性教育,以協助案主朝向在親密關係中可以     更彈性地在親密與自主權間做選擇或是轉換,不過分執著於親密或是 自主,以創造更多機會可以解決因兩者衝突所產生的僵局。 2.情侶層次:處遇的重點除了要有情侶雙方「親密-自主」發展階段的成 熟度評估外,情侶雙方對話的對等性與溝通度,及想要為彼此共有關 係儘力或是改變的意願度。更重要的是,治療者不能在無意識的狀態 下成為情侶雙方衝突的平衡點,或是淪為雙方角力的仲裁者,徒增親 密關係的複雜性。 3.環境(家族、同儕、學校)層次:處遇的重點在於預防環境各系統對此 段親密關係的阻礙,與找到各系統的資源以強化系統助力。在家族關 係中首重父母的態度與是否有手足可作為協助資源,同儕中是否有可 以傾訴或是提供情緒支持的朋友,學校師長或是規範是否過於僵化與 強制,是否提供可信任的求助者。 (二)面對無可避免發生的自殺行為後之危機專業處理: 1.因本議題涉及家庭分化歷程與非單一自殺事件,因此對於參與分化歷 程的家庭成員均宜在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告知事件最新狀況,且除考量 單一事件案主外,還需考量案主間關係對自殺事件的影響與相應處理。 2.啟動校園緊急事件處理流程,依處理流程之分工組別職司業務。 3.校外因應: (1)置有對外說明窗口(含媒體因應)與緊急事件專責人員:說明重點在 於學校目前處理進度與未來提供之協助。 (2)進行自殺事件通報。 (3)致學生家長信件說明,但仍要電話聯絡,以請家長協助評估學生受 衝擊之程度與影響。 4.校內處理: (1)校內說明:可採書面與集合式方式說明,說明重點在於學校目前處 理進度與未來提供之協助,並提供師生自我關照警訊與求助資訊, 及避免私下討論或對外發表說明,以降低事件渲染之二度傷害。 (2)危機服務: 特殊班級可派專業人員進入陪伴,並對師生進行心理危機評估。 針對與案主有關之班級、社團……等師生進行初步悲傷輔導、目 睹師生之個別與團體輔導。 涉及自殺死亡事件,則應再加以象徵性告別式……等活動,以協 助受創者與創傷事件的心理完成。 (3)資源連結:引進駐區心理資源與輔諮中心支援,提供每位師生求助 宣導資源及悲傷歷程說明單張。 四、個案的輔導策略 (一)創傷生存者的生活調適與身心輔導: 1.校園身心調適:協助生存者回到校園中繼續其未完的課業前,需進行生 存者的心理準備,預先演練可能面對與發生的情境(如,同學的好奇或 是質疑或是不諒解情緒);再者,依據生存者身心恢復的狀況,擬定階     段性課業與人際適應方案(如,傷勢嚴重無法至校上課時,可量學校課 程進度與考試以居家方式替代進行, 且亦可安排同學輪流方式加以協 助,既可提供人際支持,亦可協助課業進度)。 2.事件身心調適:針對創傷生存者的情緒進行輔導,以避免該事件情緒負 擔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協助生存者重新賦予事件新意義,調整負向 情緒的認知想法,以增進生存者產生正向因應與調適情緒。 (二)學習親密/人際交往的親密與自主:在發展親密關係時,除了維護與享受 親密感外,自主的界線亦是非常需要的;如何在「親密照顧」與「干涉侵 權」兩者間取得平衡是重要的課題,尤其是面對自我生命權的抉擇時,再 高度的親密照顧需求都不應該讓干涉侵權取代生命權。 五、理論知識 (一)多角度親密關係的平衡: 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 13-24 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 行自殺原因分析顯示,有 76%的年輕人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 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則佔 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 5%,學校適應或生涯 規劃因素則有 2%,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 1%;由統計資料中更 發現,主要造成 19-24歲者的自殺因素則是感情問題,此與 13-18 歲輕生 者同時是因與家人相處困難及感情問題為主要困擾的情形不同。由此數據 可以看出,對於因人生發展階段而追求親密關係的年輕人來說,此階段的 親密關係危機包括,一方面要建立新的感情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則是要發 展與原生家庭親密關係的自主性。 處於此階段的年輕人,在生理上的成熟 與心理社會親密需求而發展 愛情親密關係,依Sternberg(1986)的愛情三角理論,愛情關係中包含了 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 與承諾(Commitment)三要素;也就是說, 愛情不僅是情緒感受層面而已,還包含了將兩人聯繫在一起的力量,如, 責任、承諾,當然也可能會因此關係造成束縛,如,獨佔,或是焦慮不安。 相對地,原生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以 Minuchin(1974)家庭界線 (family boundary)的概念來了解家庭成員互動的遊戲潛規則,在此互動 過程中,家庭成員間彼此試探與學習,「自主」與「親密」是每個個體必 經的學習課題,在此同時,家庭成員必須學會如何保有自己與家庭中其他 成員間的親密性,又同時擁有良好的「情緒界限」;然若家庭界線混淆不 清,則易形成糾結(enmeshment)的界限關係,成員間的關係容易缺乏自主 性而彼此糾結黏密,另一方面,若界限太過僵化固著,則又會形成疏離 (disengagement)的界限關係,成員間會顯得缺乏親密連結。Green & Wer- ner(1996)則更進一步提出家庭關係的糾結或疏離應以「親密照顧(close- ness- caregiving)」與 「干涉侵權(intrusiveness)」兩個向度來了解; 「親密照顧」的向度包括溫暖(Warmth)、相聚時間(time together)、撫 育 (Nurturance) 、 肢 體 親 密 (Physical intimacy) 、 一 致 性 (con- sistency) ……等內涵,而干涉侵權的向度則包括高壓控制(coercive control)、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佔有/嫉妒(possessiveness/     jealously)、情緒化反應(emotional reactivity)、憤怒/攻擊(anger/ aggression) ……等內涵。當家庭界線為高親密照顧低干涉侵權時,家庭 成員間既可保有親密,又有助於成員相互間的自主分化;若家庭界線為低 親密照顧低干涉侵權時,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則為過度疏離;若家庭界線為 高親密照顧高干涉侵權時,家庭成員間互動則為過度親密糾結,容易感到 有窒息的愛與關懷;若家庭界線為低親密照顧高干涉侵權時,親權的干涉 侵犯會導致子女的冷漠、距離,並阻礙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感建立。 在傳統華人社會中,親權態度以高親密照顧高干涉侵權為刻板印象、 多數存在的家庭互動樣態,然因愈來愈多的父母教養帶入西方教育中的尊 重自主,因此華人家庭中的成員界線也有更多樣性。再者,有許多研究亦 顯示,家庭成員互動模式對於個體親密關係的處理有其一定的影響性;因 此,年輕學莘如何在遇到愛情親密關係發芽與原生家庭關係自主分化兩者 間的平衡,會是渡過此階段危機的重要課題。 (二)創傷生存者的身心反應: 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5 版中,對於個體親身經歷、目睹,或是 經由摯親好友重大創傷事件而經歷到一種極大的創傷,特別是會威脅到生 命或是造成極重大傷害的創傷壓力事件時,個體往往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候群。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包括,(1)持續被再度體驗(re-experiencing) 創傷事件,如,反覆不自主的回憶、反覆的夢魘、經驗再現(flashback)、 接觸創傷相關事件則感受到強烈的心理痛苦與生理痛苦;(2)逃避 (avoidance)與創傷相關事件、想法、情緒,或是足以想起創傷事件的刺 激源;(3)想法與情緒的負向改變,如,不能回憶出創傷事件的重要細節、 持續對自我或是世界有負向的想法與預期、持續扭曲地歸責於自己或是他 人應該為此創傷事件的後果負責、持續有害怕、驚恐、憤怒、罪惡或是羞 愧……等負向情緒、對往日有意義的活動失去興趣、疏離的感受,及麻木 的情緒;(4)過度警戒與過度反應,如,躁動不安或是攻擊行為、或 是有不顧後果的行為、過度警覺、過度警嚇的反應、難以專注,及睡眠障 礙。這些症狀通常至少會持續 1個月以上,且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下降與 生活適應的困難。 對於創傷後生存者之所以會一直持續著壓力症候群與憂鬱……等負 向情緒,罪惡感與罪惡感相關的信念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徐盈线)。 生存者的罪惡感由4 個向度所組成,包括,(1)認為自己對於造成負向結 果要負很大的責任;(2)認為自己所採取的行動乏正當性(justification), 即很多生存者相信他們在創傷中採取的行動相較於客觀分析得的結果所 採取的行動是較不具正當性,或是比較不好的;(3)認為自己的言行有錯 誤或是違背了某些個人價值或是道德信仰;(4)相信自己具有預知結果的 能力,即認為自己在事件發生之前「早就已經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者 他們排除或忽略了那些「預告」有事情將要發生的線索。生存者因著這些 思考謬誤而不斷地說服與加重自己應該對創傷事件負責, 而想要做一些什 麼事來補償以減低心中的罪惡感。透過對於這四個向度認知謬誤的釐清與     重建,讓生存者找到矯正謬誤的信念後,個體的負向情緒與認知謬誤才有 可能獲得改善。 不過,也有人倡議,罪惡感有時是一種「恰當的」反應,如,若罪惡 感會促進有利社會的行為(如,某些加害人因加害行為而產生的罪惡感), 則這樣的罪惡感是無需進行調整或是治療的。然而,日常生活事件所產生 的暫時性的罪惡感通常可能是有作用的,或是具有適應性的,因為罪惡感 會激發修補行為,恢復社會關係的平衡。不過,修復的動力往往會因為創 傷事件是不能修補而受到阻礙(如,死亡,或是永久性的傷害),因而造成 罪惡感錯誤地增強一些失功能的行為(如,逃避行為),而讓生存者停留在 失功能的行為或是負向情緒中更久,進一步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下降與適 應障礙。 六、結論 隨社會的進步與開明,青少年經歷戀愛的年齡層下降與普遍化,然而親密關 的處理不僅為個人層次,亦涉及多系統間的溝通與平衡。 「青少年是否具有信任及 穩定的師長親密關係」以及「師長對青少年擁有交往對象的態度」 ,皆會影響子女 向師長分享與求助的意願。因此,如何以有效溝通取代限制或圍堵將會是處理是 類議題的重要關鍵。 七、案例延伸省思之議題 (一)加強親職面對青少年親密關係之技巧: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在 102年針對轄內206所學校(113所國小、51所 國中、42所高中/職)之5 萬9,370名 10 歲-18歲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 查,統計結果顯示 32%青少年有戀愛經驗、17.2%的青少年目前有交往對 象,其中更有 2%有兩位以上的交往對象。不但有戀愛經驗的青少年比例 由 96 年的 13%提升到 2.5 倍外,前述有戀愛經驗的學生中,卻有 43.5% 的父母不知情,其中女孩子較男孩子更傾向不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感發 展與戀愛關係。 在所有具戀愛經驗的青少年中,僅有半數的青少年會尋求協助,而且 年紀愈小的青少年,願意求助的比例越低;進一步分析青少年們求助的對 象,以朋友/同學或兄弟姐妹為主,真 正會向父母求助的不到五分之一。 眾多現象都顯示親子信任關係的建立跟親密關係發展的議題值得重視; 家長若能以「陪伴、關懷、身教、規範」的態度面對青少年的親密交往問 題,應更能有效及時協助青少年處理親密關係之困境: 1.要「每日陪伴」 ,每日 3小時最有效:雖然相關的研究皆顯示父母陪 伴子女的時間愈長,愈有助於親子關係、身心適應及預防偏差行為的 產生,但以父母親陪伴每日超過 3小時以上的青少年,最能感受到父 母的關心。 2.要「真心關懷」 ,嚴厲或開明都有效: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不論 狼爸/虎媽的高權威式管教或是開明自由的低權威管教方式,對於子 女是否覺得父母了解自己的程度並無顯著的差異性,重要的是讓子女     感受到父母是真心的關懷與優質陪伴才是建立與子女信任關係最有效 的途徑。 3.要「正確身教」 ,管教言教才有效:青少年時期是「身體意象」最受 重視的階段,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身體意象與青少年心理及自我 評價有強烈的相關性,且父母及家庭成員對於身高、體重的態度會影 響到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看法,進而影響到其性別交往與自尊的發展。 所以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對於身體形象的正確觀念,將可協助 青少年自我肯定及建立自信心,減少親密關係中的衝突。 4.要「支持公開」 ,建立規範才安心:根據本次統計發現,父母開放及 關懷(低權威高關懷)的態度有助於提升子女分享戀情的意願,所以建 議父母們以接納代替拒絕子女的感情發展,鼓勵子女讓家人認識自己 的對象,與子女共同討論與設定感情交往的自我保護規範、親密關係 相處之道,以及分手調適,避免互相傷害或自我傷害。 (二)自助應先於助人工作:心理衛生工作 助人者往往因心繫於案主各式的困 擾而亟於協助,而忘了自己面對是類困擾,也有可能會造成心理的壓力, 或是開啟自我過往塵封的糾結,或是過度工作量與過度涉入案情,尤其是 面對生死議題或是無法挽回的死亡案 情,往往都讓助人者承擔沉重的負 荷。然而,這是助人工作者無法迴避的挑戰,因此,善用時間與空間的區 隔(界限的分隔)、重大事件前的準備工作與事後的減壓流程,同儕督導與 情緒支持,定期督導,及專業知識的充實……都是非常重要支撐力量,讓 助人工作之途可長可久與不孤單!     星光下的安全堡壘 劉翠芬 一、案例 就讀大三的小琪是個懂事的孩子,很會為別人著想,跟父親的感情特別好, 但是父親在小琪高三下學期突然癌症過世,使得她曾一度陷入憂鬱,在師長與同 學陪伴下才順利畢業。小琪為了幫媽媽分擔家計,選擇白天上班,夜間進修。上 大學後,小琪被選為班代,交了幾個好朋友,大一時公司同事熱烈追求,於是兩 人成了一對令人稱羨的戀人,這是自父親過世後,讓小琪重新擁有安全感的一段 關係,可惜男友的父母並不接受她,為此,小琪曾一度表明應該分手,避免男友 為難,但是男友不願放棄,兩人的感情也與日俱增。 但隨著男友父母反對的聲浪愈大,小琪內心矛盾與衝突的聲音也愈來愈大, 於是她開始睡不好覺,食而無味,心情低落鬱鬱寡歡,每當夜深人靜時,想到自 己的感情是個無解的習題,不知要如何走下去只能暗自掉淚……。小琪在FB上透 露自己的感情不被男友父母接受的失落,好朋友打電話安慰;導師間接知道小琪 為情所困,也安慰她「不要讓自己困在感情世界,倘若一定要分手,那只是人生 中的小事,眼光應該要放遠一點……」 ,同時建議她去找諮商中心的老師談談,但 是因為小琪不想跟陌生人討論,也覺得這件事沒有任何人能幫得上忙,所以拒絕 了導師的邀請。 平時都按時到校上課的小琪,這一次連著兩天沒去上課,因為她被男友的母 親在電話中大聲斥喝著不要再繼續糾纏男友,都是因為她的緣故才導致男友不願 出國讀書……。小琪的人生中,第一次被長輩這樣強烈的責難感到羞愧,她覺得 自己做人徹底失敗,忍不住悲從中來,同時回想到當年喪父之痛,於是放聲大 哭,之後她傳訊好友,為自己不被長輩接受感到傷心,覺得自己是個不值得被 愛、沒用的人,好想見爸爸……。好友收到訊息後不知該怎麼辦,於是把這事告 訴導師,並趕去小琪家陪她,導師也打電話安慰,大家輪流勸小琪別讓自己陷在 牛角尖裡,不要想太多,要堅強起來……。直到深夜,小琪激動的情緒看似稍微 和緩,並沉默不語,好友離去後,媽媽叮嚀小琪早點休息後回房睡覺。 小琪半夜在 FB上寫下了最後的心情「做人很失敗,不知活著的目的意義為 何,想去見爸爸……」 ,並於社區中庭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經送醫急救仍然回天乏 術,令媽媽與親友傷心不已……。 二、案例分析 近年來,新聞報導青年學生因情感問題而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社會事件有增加 之趨勢。華人傳統社會中對感情的處理傾向壓抑、克制與保守的文化,於是成長 過程中的「愛情」甚至被視為禁忌話題,缺乏正式的情感教育使得個體遭遇感情困 擾時顯得不知所措,因為情感連結受到威脅,而失去安全感,並對自己失去信 心、缺乏存在價值感、被否定……等認同失落,並伴隨著強烈的痛苦、沮喪、焦 慮、孤單、不知所措、憂鬱……等情緒,導致個體身心失衡,如此一來,其日常 生活、學業成績、工作表現都會連帶受到波及,嚴重者會導致自我傷害或變成危 險情人威脅他人生命安全。本案例呈現導師、同儕或校方針對進修部學生有情感 困擾時,應該要注意的幾個問題與現象:     (一)遇到有情感失落或其他失落議題而出現嚴重情緒困擾,或有長期困擾問 題導致情緒低落、突發性壓力事件導致情緒不穩定之當事人,該如何評估 當事人之自殺風險!若發現有自殺高風險的當事人時,應如何處理以降 低危機發生機會! (二)學校導師或同儕之間,知道有學生或同學遭遇嚴重情緒困擾,或於網路上 發現有與自殺相關的文字訊息時,要如何處理、進行轉介,說服當事人尋 求專業協助?如何與當事人保持對話溝通,增取時間並引入其他資源共同 協助處理危機! (三)進修部學生多數是在職人士,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生活中的壓力源遠比 一般大學生更多元,基於長期的壓力將會導致個人容易產生憂鬱情緒,因 此校方如何幫助進修部學生適時紓壓、做好身心調適、遠離憂鬱! 三、學校可以協助或預防之道 (一)學校應提供情感教育課程,教導青年學生如何面對情感交往、分手……等 議題:感情困擾是大專院校學生經常尋求諮商輔導中心協助的問題。綜觀 大部分學校都較注重專業課程,僅將情感教育列為選修課,因此許多學生 都靠自己的摸索及想像,直到分手事件發生時便出現嚴重情緒困擾。若學 校能增加情感教育(含分手議題)的課程或活動,將能有效幫助正處在熱 烈追尋親密關係的青年學生,認識正確的情感交往態度,以及如何結束關 係、調

  GB T 32610-2016_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_高清版_可检索.pdf